中国茶叶史

来源: 官方直播
时间:2020-07-13 20:40:44

从吃茶到喝茶,差了一碗粥的距离 | 喝茶极简史 


喝茶这件事,在中国有不同的表达。

大众一点叫喝茶,讲究一点叫饮茶、品茶,还有一种比较令人费解的说法叫“吃茶”。

《红楼梦》里王熙凤打趣林黛玉说“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,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?” 佛教也有“吃茶去”的禅语,就连现在,很多南方地区也是更习惯说“吃茶”。

茶明明是用来喝的,为什么要说吃茶呢?你还别说,茶在最初还真是用来吃的,从吃茶到我们如今熟悉的喝茶,至少经历了上千年的革命!

先秦--茗菜

在介绍真正的“吃茶”之前,宝哥哥首先要澄清一点,茶的起源跟神农没什么关系。

业界流传,《神农百草经》中记载“神农尝百草,一日遇七十二毒,得茶而解”,所以茶起源于神农氏(炎帝)。

6cbdda137271e21462d692a356bae93.png

但不好意思,《神农本草经》中真的没有这句话,这种说法是清代才开始出现的,并不可信。

把茶跟神农联系在一起最大的功臣,是茶界的最高发言人——茶圣陆羽,他在《茶经》中说“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”。

85ec6148f953988132da5e56d76c8c5.png

而作为一个唐代人,陆羽之所以敢言之凿凿的给几千年前的事下定论,是因为《神农食经》中有关于茶的记载。

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悦志——《神农食经》

可问题是,《神农食经》大约成书于汉代,并不是神农或者他同时代人写的,可信度也不高。

关于茶的起源,目前有史可证的是在春秋时期,古籍《晏子春秋》中首次出现了关于茶的文字记载:“晏子相齐,衣十升之布,脱粟之食,五卵、茗菜而已”。

其中“茗菜”就是用茶做的菜。

古人把采摘早的嫩茶叶叫“茶”,摘得晚的老叶叫“茗”,把摘回来的鲜茶叶直接下锅煮了吃,就是“茗菜”。

ead2cbdde6f3220ae23cdee476099dc.png大概可能就是这个样子

茶泡的浓一点都苦涩难入口,这种嚼着吃的“茗菜”味道如何可想而知,在当时估计也是不太上台面的食物,不然《晏子春秋》也不会用食“茗菜”来形容晏子生活贫苦节俭。

但不论味道如何,上不上得了台面,这一阶段茶都是用来吃的。

汉至魏晋南北朝--羹饮

茶是如此苦涩,当人们食物充足之后,为什么还要继续折磨自己呢?

答案就是,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。

至少在汉代,人们已经发现了茶的特殊功效,华佗表示“苦茶久食益思 ”,东汉《神农本草经》 中记载“茶味苦,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”。

可见当时,茶能令人思维敏捷(益思)的想法已经深入人心,因而吃茶的人也变得多了起来。

汉赋四大家之二的司马相如和杨雄,都在作品中提到过茶,与扬雄并称“渊云”的辞赋家王褒,更是在为奴仆订立的契约中明确规定,奴仆必须“武阳买茶”“烹茶尽具”。

此外,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汉阳陵(汉景帝及皇后的墓葬)中,均有茶叶出土,且从出土茶叶看,西汉时人们已经学会将茶制成茶饼存放。

e385eb89d377ec7ad505a622eef2b99.png

汉阳陵出土的汉代茶叶 是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“世界最古老茶叶”

但茶的味道实在不怎么美妙,就算为了健康和才思也还是难以下咽,怎么办呢?

人们就想出了一个方法,在茶中加入各种配料、调味料煮成羹饮,来改善口感。

树小如桅子,冬生,叶可煮作羹饮——晋·郭璞《尔雅注》

羹,我们都知道,就是汤的意思,但不是清汤,而是像胡辣汤一样的浓汤,比起汤,更像是粥。那么如何将茶煮成粥呢?

汉末三国成书的《广雅》对此做了详细记载:欲煮茗饮,先炙令赤色,捣末置瓷器中,以汤浇覆之,用葱、姜、橘子芼之。

翻译一下就是,要煮羹饮的时候,需先把茶饼用火烤到发红,,然后捣碎成末,放在瓷质的容器中浇上开水,再加入葱、姜、橘子等各种作料调味。这种一言难尽的烹茶方法,一直流传到唐代,在一代茶圣陆羽的严厉抨击下,才走下了历史舞台。

唐代--煎茶

唐代以前,喝茶叶粥饮茶算是一件奢侈的事,多在上层社会流行,民间并不普及。

唐代,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达到高峰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茶也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。

唐代最主流的饮茶方式是由茶圣一手制定的“煎茶法”。(传)唐 阎立本《萧逸赚兰亭图》中的煎茶部分

陆羽十分鄙视在茶里加入葱、姜、枣、桔皮等乱七八糟调味料的方法,认为这样煮出的茶毫无饮用价值,应该弃于沟渠间。

或用葱、姜、枣、桔皮、茱萸、薄荷之等,煮之百沸,或扬令滑,或煮去沫,斯沟渠间弃水耳,而习俗不已。——陆羽《茶经》

因而在他的煎茶法中,除了茶、水、盐什么都不加。

煎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步

1炙烤茶饼,之后把炙过的茶饼放入纸袋中封好,避免香气逸散。待茶饼冷却后,再取出碾碎成粉末状待用。
2烧水,当水烧到“沸如鱼目,微有声”时为一沸,加入适量的盐。
3水开到“缘边如涌泉连珠”时为二沸,此时舀出一瓢开水,用竹夹搅动锅中的水使沸度均匀,然后把茶末投入水涡中心,继续搅动。
4茶汤“腾波鼓浪”时称为三沸,这时把舀出的那瓢水再倒回去止沸,让茶汤上浮起浮沫。

至此,茶就煎好,可以分盏饮用了。陆羽认为茶汤上的浮沫是茶的精华所在,所以分盏时要注意把这些浮沫均匀地分到每一杯茶中。

煎茶法的讲究前所未有,自陆羽之后,在整个唐代盛行不衰。

宋代--点茶

从整个历史进程看,中国的饮茶文化兴于唐,盛于宋。

及至宋代,茶在国内的传播已经基本完成,中国古典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极致。

e2f49e94733d24f58b9a8c0bf804ab4.png北宋 赵佶《文会图》中分茶的画面

其中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就是,宋代贡茶“龙凤团茶”制作之精良、价值之昂贵空前绝后,当时即有“一朝团焙成,价与黄金逞”的说法。

613c63ce0260786812e8e3689ad5c6c.png龙凤团茶

而为了配得上华贵至极的茶团,宋代流行的饮茶法——“点茶法”也细致繁琐到极致。

e44a2c5c5a4d4c043734e7de4850078.png(传)刘松年 《撵茶图》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宋代点茶步骤

1、炙茶:炙烤茶饼,去除水汽

2、碾茶:将茶饼茶团碾碎成粉末

3、罗茶:用绢罗细筛粉末

4、候汤:选水、烧水

5、暖盏:注少量热水,温热茶盏

6、调膏:于茶末中注少量水调膏

7、点茶:边注水边击拂,打出泡沫

2cbbae11bc96a116f7c04b00a2fe80b.png点茶步骤示意图

宋代上到达官贵人,下至贩夫走卒,都极擅长点茶,经常组局“斗茶”,看谁点茶的功夫好。

62ae1ea0a434f23d09da4bf75b73b7e.png南宋 《斗浆图》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

评判斗茶胜负主要看三个因素,一是茶面汤花的色泽与均匀程度。

汤花色泽以鲜白为佳,最好看起来像冷却凝结成块的白米粥,又要像粟米粒那样匀称,民间称之为“粥面粟纹”。

二是看茶盏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痕。

汤花保持时间长,紧贴盏沿的现象叫做“咬盏”;汤花散退后,盏沿出现水痕,叫“云脚涣乱”。斗茶时先出现水痕的,便是失败者。

46d3362ad729f36a74b0e78b1747119.png

最后,还要品茶汤,做到色、香、味俱佳的一方,才能大获全胜。

明清--泡茶

制作茶饼费时费力,点茶法费心劳神,走的都是奢侈路线。

但天下到底还是穷人多,因而南宋时,出现了直接用沸水冲泡散茶的“瀹(yuè)饮法”,对点茶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,到了元代,“瀹饮法”已经逐渐成为饮茶方式的主流。

明初,出身贫贱的朱元璋上台,看不惯贵族那一套奢侈路线的太祖皇帝于洪武二十四年,正式下昭废止团茶,改贡散茶,为瀹饮法提供了官方背书。

0bfbff10c9bb6740abed34922f15ed1.png

评论 (2)
全部评论 (2)
游客 喜欢喝茶 2020-07-14 22:10:57
0
游客 饮茶挺讲究的 2020-07-14 22:10:57
0